点击数:262025-09-29 10:13:08 来源: 大垵堂|食疗养生|惠州养生堂|惠州中医|膳食养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节日,藏着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传统习俗与温情瞬间。无论是流传至今的古老仪式,还是现代家庭的创新庆祝,都让中秋成为一年中最具烟火气与诗意的日子。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藏在时光里的仪式感
【祭月】对月亮的浪漫敬畏
祭月是中秋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古人认为月亮象征着 “太阴”,中秋之夜月色最明,传统祭月仪式中,案桌需朝向月亮,焚香跪拜后,家人分食祭品,寓意 “分享月神的恩赐”。
【赏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赏月早已超越了 “看月亮” 本身,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古人爱登高楼、游湖赏月,或围坐庭院赏月。而现在,人们可以去山顶俯瞰城市月色,也可以在自家阳台,和家人一起分享生活趣事,哪怕相隔千里,也能通过视频 “共赏一轮月”,让 “天涯共此时” 的浪漫从未缺席。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 吃月饼】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逐渐成为中秋 “团圆” 的象征。不同地区的月饼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广式月饼皮薄馅足、苏式月饼酥皮层层分明、京式月饼口感松脆、还有云南的云腿月饼、浙江的桥墩月饼,每一种都藏着当地的风味。如今,月饼不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的载体 —— 远方的子女会寄一盒家乡口味的月饼给父母,朋友间互赠月饼传递祝福,一块小小的月饼,让团圆的心意跨越山海。
【猜灯谜】智慧与趣味的碰撞
中秋猜灯谜始于宋代,最初是文人雅士在赏月时的文字游戏,后来逐渐流行于民间。每逢中秋,各地会在公园、广场挂起彩灯,灯上贴着谜语,猜对者可获得小礼品。现在,许多家庭会在家中自制灯谜,让孩子出题、大人抢答,或是在家庭聚会上组织猜灯谜比赛,让欢声笑语填满中秋之夜,让传统习俗变得更有互动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中秋时节,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受 “秋燥”“寒凉” 影响,中医认为养生需围绕 “润燥、养肺、护脾胃、防寒凉” 展开,结合节气特点展开。
其中,中秋节日饮食核心是 “应季、适量、护脾胃”,既要享受应节食物,又要避免因 “贪嘴” 引发肠胃负担、热量过剩等问题。
应节食物:吃对不踩雷,避免伤身
中秋标志性食物(月饼、螃蟹、秋果)虽应景,但特性鲜明,需根据自身情况控制食用方式和量,避免 “美味变负担”。
1、月饼:控制“量”+选“类”,不贪甜油
月饼的核心问题是 “高糖、高油、高热量”,过量食用易引发腹胀、血糖波动,甚至加重秋燥(甜腻食物易生 “内热”),须控制食用量,成人每天不超过 1 块(约 50-80g),且需减少当天其他主食和油脂摄入,避免 “分食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螃蟹:辩“新鲜”+控“量”,忌“寒上加寒”
螃蟹是秋季 “时令鲜物”,但性寒,且易携带细菌,或食用不当易引发腹泻、腹痛,需牢记 “3 不 2 要”:
3不:不买死蟹、不吃生蟹、不碰蟹寒部位(蟹心、蟹肠、蟹腮)
2要:要彻底煮熟、要控制量。脾胃虚寒及痛风患者建议不吃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3、秋果:应季吃不贪多,避开相克
中秋前后的秋果营养丰富,但因部分水果特性特殊,需注意搭配和用量:
石榴/柚子:柚子性寒、石榴味酸,两者都不宜空腹吃,成人每天柚子不超过 2 瓣,石榴不超过 1 个。
柿子:空腹吃易形成 “胃柿石”,需在饭后 1 小时吃,且不与螃蟹、红薯、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同食。
板栗:淀粉含量高(10 颗板栗≈1 碗米饭),过量吃易腹胀,需控制量,且建议煮 / 蒸着吃。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总之,中秋饮食的关键是 “享受但不贪多,应季且适配体质”,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兼顾身体的 “秋养” 需求,才能过一个健康又快乐的节日。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敬请患者家属先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经医院名医治疗,毫无效果的情况下,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前往大垵堂门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