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2025-06-04 11:38:58 来源: 大垵堂|食疗养生|惠州养生堂|惠州中医|膳食养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像一声来自田野的古老召唤,藏着农耕民族与时光赛跑的智慧。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教会人们播种五谷,每到芒种时节,他便化身老农穿梭田间,暗中帮助勤勉的农人。若错过芒种的播种良机,就连神农也无力回天。故事虽带着奇幻色彩,却道尽了芒种时节的重要性 —— 它不仅是节气的更迭,更是人与自然达成的隐秘契约。
一、芒种溯源:农耕文明里的时间密码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 指有芒刺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种” 既指播种,也含收获之意。此时节,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需抓紧收割;南方稻黍等夏播作物进入最佳种植期,农谚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春争日,夏争时”,生动描绘出芒种 “忙收忙种” 的紧迫。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伯劳鸟开始在枝头鸣叫;能学百鸟之音的反舌鸟,则因感应到阴气渐盛而停止啼鸣。这细微的物候变化,是古人观测自然、总结规律的智慧结晶,也是指导农事活动的天然时钟。
二、芒种习俗:烟火里的东方哲学
(一)祭神祈愿,敬畏自然
在皖南地区,芒种有 “安苗” 的习俗。人们用新麦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蒸熟后染上五彩,摆作供品祭祀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完毕,村民们围坐分享面食,将对丰收的期盼化作舌尖上的香甜。这一仪式,既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传递着 “天人合一” 的古老哲学。
而在北方麦区,祭麦神的传统代代相传。麦收前,农人会在田间摆上麦饭、瓜果,焚香叩拜,感谢麦神庇佑。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恰似《礼记》所言 “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让古老的农耕文明浸润着人文温度。
(二)趣味民俗,苦中作乐
江南地区,孩童们在芒种这天玩起 “斗蛋” 游戏。将煮熟的鸡蛋、鸭蛋装入彩色网兜,相互碰撞,蛋壳不破者为胜。小小的蛋,形似心脏,古人认为芒种养心正当时,斗蛋既是童趣游戏,也暗含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在贵州侗族村寨,芒种插秧时青年男女会互相甩泥巴。身上泥巴越多,越被认为是丰收的好兆头。沾满泥浆的衣衫,裹着劳作的欢笑,展现出劳动人民苦中作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豁达。
三、芒种养生:顺应天时的东方智慧
(一)饮食之道:一碗时令解夏忧
芒种时节,暑气渐盛,湿气加重,饮食当以 “清热祛湿” 为本。古人的智慧藏在一碗碗应季美食中:江南的青梅煮酒,酸甜开胃,可生津止渴;广东的冬瓜薏米老鸭汤,以冬瓜利水、薏米祛湿、老鸭滋阴,一碗下肚,暑气全消;还有北方的绿豆粥、南方的荷叶饭,皆是顺应节气的养生佳品。
“不时不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饮食箴言。芒种时节,多食用当季的苦瓜、黄瓜、丝瓜等瓜类,既能清热解暑,又符合 “以形补形” 的传统理念 —— 瓜类多中空,恰似人体的 “清道夫”,帮助排出体内湿热。
(二)起居之法:顺应阴阳调作息
芒种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古人遵循 “晚睡早起,午间小憩” 的原则,与太阳同作息。《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晚睡不超过子时,早起感受清晨阳气,午间小憩 15-30 分钟,可养心神、恢复体力。
穿衣方面,古人偏爱棉麻材质。这类衣物透气吸汗,既能抵御暑热,又能避免湿气郁积于身。时至今日,我们仍可效仿,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着,让身体自由 “呼吸”。
芒种,是麦穗低垂的谦逊,是汗滴入土的坚守,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美学。愿我们在这个忙碌的时节,既能领悟 “时不我待” 的紧迫感,也能习得 “顺应自然” 的从容心,在一收一种间,收获属于自己的丰盈人生。
敬请患者家属先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经医院名医治疗,毫无效果的情况下,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前往大垵堂门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