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感谢老中医,救了我一命”

点击数:382025-05-23 15:56:39 来源: 大垵堂|食疗养生|惠州养生堂|惠州中医|膳食养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惠州的老街巷里,总能看到一位腰板挺直的银发老人慢悠悠踱步。他叫老陈,69岁,总爱穿一件洗得皱皱巴巴的白色背心,步伐虽缓,却仍带着几分军人特有的利落。

街坊们都知道,三年前的他,连挪动半步都需人搀扶。““感谢老中医,救了我一命””这句话,老陈逢人便说。



1979年,中越边境的炮火声中,23岁的老陈攥紧钢枪,在罗浮山某部队担任营长。弹片擦过钢盔的嗡鸣、战壕里混着泥浆的馒头、庆功宴上被血渍染红的奖状……这些记忆至今清晰。唯独那双脚,从战场归来后便隐隐发僵,“像是灌了铅”,但他总摆摆手:“当兵的,这点疼算个球!”


21年军旅生涯,转业到地方行政单位,再到退休,老陈的“狠劲”从未褪去。2016年,双脚肿得像发酵的馒头,他依旧硬挺着:“老子打越南时,脚底板扎了钉子都没吭声!”直到某天晨起,他猛地栽倒在床沿——双腿彻底失了力气。
2017年春,惠州的木棉花开得血红。老陈被推进骨科病房,X光片、核磁共振、血液透析管……冰冷的仪器轮番上阵。“尿毒症,肾衰竭。”六个字判了死刑。一周透析后,他挂着吊瓶苦笑:“这腿还不如当年被地雷炸了痛快。”
血透室的日光灯管总是嗡嗡作响,老陈盯着天花板上的水渍,数着点滴管里的气泡。每周三次,每次四个小时,针头扎进内瘘时的刺痛,让他想起 1987 年实弹演习时,弹片擦过肩胛骨的灼热感。不同的是,当年他能咬着牙继续冲锋,此刻却只能躺在白色床单上,看自己的血液在透明管道里周而复始地循环。

深冬的广州某三甲医院,老陈躺在病床上听着邻床家属的争吵。临床的年轻人正在接受透析,母亲跪在医生办公室门口痛哭:"求求您,再想想办法......" 老陈扭过头,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纹,突然觉得自己像个战败的士兵,连举白旗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伴偷偷塞给他一个保温杯,里面是温着的小米粥,她总是说:"趁热喝,养养胃。" 可老吴知道,这胃早就被各种药片腌得没了知觉。

家人带着他辗转广州、深圳,病历攒了半尺厚。
西医的结论始终如一:“只能维持。”深夜的医院走廊,老陈盯着缴费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第一次服了软:“回家吧,别折腾了。”
转机藏在退休后最寻常的消遣里。老陈常与一位精瘦的老者对弈,对方落子如飞,总笑眯眯递来一杯养生茶:“活血。”这位“棋友”正是林其春,惠州小有名气的老中医。

确诊后某日,老陈走进了大垵堂。只见林老没有CT造影,没有什么专业仪器,仅凭三指,片刻后便说“经络淤堵如乱麻,毒邪入骨啊。”当年你在罗浮山防区,是不是总在潮湿的坑道里执勤?" 林老又开口,"转业后每逢阴雨天,右肩甲骨缝里像有蚂蚁在爬,对不对?" 听完林老的话后,老陈觉得自己这身老骨头,既然西医治不好,那就交给中医来解决。



就这样,药味苦味弥漫了整整三年。头半年,老陈每日被人架着胳膊“挪”到诊所针灸,银针扎进足三里的瞬间,他疼得青筋暴起,却咬牙不吭一声——像极了当年在战地包扎伤口。林老边捻针边念叨:“你这身子,是被战场和西药耗空了元气。”
直到吃过的药堆成小山,老陈的腿也渐渐有了知觉。某天清晨,他忽然甩开搀扶,扶着墙根颤巍巍迈出一步。妻子躲在厨房抹泪——这是自确诊后,他第一次独自站立。
如今的老陈,药粉已经停了,每周一,三,五到医院去做透析。闲暇之余他仍旧会经常到公园里,约上三五好友下棋聊天。晨练时,他总特意绕到林老的大垵堂,隔着玻璃挥挥手。窗内,林老依旧在捣药,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西医救命,中医续命。”老陈摩挲着泛黄的军功章,语气平静。硝烟与针砭,钢枪与药炉,两种人生在此刻交汇。于他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不在病历的“临床治愈”四个字里,而在每一个无需搀扶的清晨。

(文中老陈为化名)

【温馨提示】

敬请患者家属先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经医院名医治疗,毫无效果的情况下,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前往大垵堂门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