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大暑:在极致暑热中,藏着向光而生的智慧

点击数:122025-07-17 18:00:39 来源: 大垵堂|食疗养生|惠州养生堂|惠州中医|膳食养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当这些带着热浪的俗语在街头巷尾流传,便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已至。大暑,这个名字直白得如同盛夏的阳光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此时骄阳似火,暑气蒸腾,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却也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刻:稻田里的稻穗在热浪中灌浆,荷塘里的荷花顶着烈日绽放,古人在这极致的炎热里,读懂了 “物极必反” 的自然法则,更活出了 “以柔克刚” 的生活哲学。

一、大暑溯源:从炎炎烈日到三候之变的自然密码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7 月 22 日至 24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20°,是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时段。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将大暑的物候总结为三候,每候五日,勾勒出暑热鼎盛时的自然图景:

一候 腐草为萤大暑时节,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而成,便有了 “腐草为萤” 的说法。实则萤火虫多在草丛中产卵,此时高温高湿的环境恰好适合幼虫孵化,点点流萤在夏夜闪烁,为酷热的夜晚添了几分诗意。


二候土润溽暑“溽” 即湿润闷热,此时土壤被雨水浸润,空气湿度极大,“上蒸下煮” 的体感达到顶峰。这种湿热天气虽令人不适,却是农作物生长的 “沃土”—— 水稻扬花、玉米灌浆,都离不开这充沛的水热。


三候大雨时行大暑后期,常有雷雨骤至。热湿气流剧烈对流,催生短时强降雨,雨后暑气暂消,空气变得清爽。古人发现,这种 “大雨时行” 能缓解旱情,也预示着 “伏天雨,赛黄金”,是丰收的好兆头。


这三候的变化,既是古人对自然的细致体察,也暗含 “盛极而衰” 的辩证思维:最热之时,已有凉风将至的伏笔;湿润闷热之中,藏着雨水降温的转机。

二、大暑习俗:在酷热里酿出生活的滋味

(一)晒伏姜与喝伏茶:老祖宗的 “热养” 智慧

北方有 “大暑晒伏姜” 的习俗。三伏天前,人们将生姜切片,与红糖层层相间装入瓷坛,密封后放在烈日下暴晒,直至生姜与红糖融合成膏状。冬日里取一勺用沸水冲饮,可驱寒暖身。这 “夏晒冬食” 的智慧,暗含 “冬病夏治” 的理念 —— 借夏日阳气最盛之时,调理体内寒气。

南方则盛行 “喝伏茶”。村口、凉亭里,村民们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荷叶等草药煮成茶水,供路人免费饮用。这碗带着草木清香的凉茶,既能解暑降温,又传递着 “邻里互助” 的温情,让酷热中的奔波多了几分暖意。


(二)吃仙草与品凤梨:舌尖上的 “清凉契约”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在广东、福建等地,大暑必吃 “仙草”(又称凉粉草)。这种草本植物性凉,熬煮后凝结成冻,加蜂蜜或糖水食用,滑嫩爽口,是天然的 “解暑神器”。古人相信,吃仙草能驱散暑气,平安度夏。

台湾则有 “大暑吃凤梨” 的习俗。此时凤梨甜度最高,果香浓郁,民间认为吃凤梨能 “旺来”(闽南语 “凤梨” 与 “旺来” 谐音),既享时令之味,又讨吉祥之兆,将对生活的期盼融入舌尖滋味。


(三)送 “大暑船” 与祭 “瘟神”:敬畏自然的生存哲学

浙江台州沿海有 “送大暑船” 的古老习俗。当地人打造一艘象征性的 “大暑船”,船上载着五谷杂粮、日用品,甚至有 “瘟神” 偶像。渔民们抬着船游行,最后在海边将船烧毁,寓意送走 “暑灾” 与 “瘟疫”,祈求平安。这种习俗源于古人对 “大暑易生疫病” 的认知,用仪式化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也凝聚了对抗灾害的集体信念。


(四)歇伏与纳凉:与暑热和解的生活节奏

“大暑歇伏” 是北方农人的默契。此时田间劳作多避开正午,清晨与傍晚才下地,正午则在家歇晌,顺应 “天热人亦懒” 的自然规律。傍晚时分,家家户户搬出竹床、藤椅到院中纳凉,老人摇着蒲扇讲古,孩童追着流萤嬉戏,“天阶夜色凉如水” 的惬意,让酷热也多了几分温柔。


三、大暑养生:顺时应势的 “清凉之道”

(一)饮食:以 “清”“湿”“补” 应对 “热”“湿”“耗”

大暑的饮食秘诀,藏在古人 “清热祛湿、益气养阴” 的智慧里:

  • 清热首选 “三水”
  • :绿豆水(绿豆煮烂,加少许冰糖,清热利尿)、冬瓜水(冬瓜带皮煮水,去湿消肿)、丝瓜水(丝瓜切块煮汤,清暑除烦),都是简单易得的 “天然降温饮”。
  • 祛湿不忘 “三豆”
  • :赤小豆、绿豆、黑豆一起煮成 “三豆汤”,赤小豆祛湿,绿豆清热,黑豆补肾,三者搭配,既能应对暑湿,又不伤脾胃。
  • 补养多用 “清补”
  • :不宜吃辛辣油腻,可选用莲子、百合、山药等 “清补” 食材。比如莲子百合粥,莲子养心,百合润肺,一碗下肚,清热又安神;老鸭汤也是大暑佳品,鸭肉性凉,搭配冬瓜、薏米,滋阴补虚,不燥不热。

古人强调 “大暑食苦,胜似进补”,苦瓜、苦苣等苦味蔬菜可适量多吃,既能清热泻火,又能开胃健脾(暑热易让人食欲不振)。


(二)起居:“晚睡早起” 配 “子午觉”

《黄帝内经》说 “夏三月,夜卧早起”,大暑可稍晚入睡(不超过 23 点),清晨尽早起床,利用早晚凉爽时段活动。正午 11 点至 13 点是 “午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初萌,小憩 15-30 分钟,能补充体力,避免 “暑气伤神”。

外出时需注意防晒,戴草帽、穿透气衣物,避免长时间暴晒;室内空调温度别太低(26℃左右为宜),开空调时可放一盆水增湿,防止空气干燥伤津。古人常说 “大暑防痱,勤换衣被”,勤洗澡、穿棉麻衣物,保持身体干爽,也是防中暑的关键。


(三)运动:“避热就凉” 的轻缓之道

大暑不宜做剧烈运动,清晨或傍晚可到公园、河边散步、打太极、练八段锦,以 “微微出汗” 为度。中医认为 “汗为心液”,过度出汗会耗伤气血,运动后可喝少量淡盐水(别喝冰水),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若不便外出,在家做 “腹式呼吸” 也能养生: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配合意念 “吸进清凉,呼出热气”,既能静心,又能调节气息。


(四)情志:“心静自然凉” 的古老智慧

大暑易让人烦躁易怒,古人提倡 “静养”:或临窗读一本闲书,或在案头养一盆薄荷,或听一曲舒缓的古琴,让心神在燥热中安定下来。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纳凉之法,莫善于弄水”,若有条件,在傍晚浇浇花、擦擦桌,借 “水” 的清凉平复心境,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大暑的哲思:极致之后,便是转折

大暑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却也藏着 “阳极阴生” 的自然规律 —— 最热之时,白昼已在悄悄变短;蝉鸣最烈之际,秋的凉意已在酝酿。古人从大暑中读懂:人生的 “鼎盛” 与 “酷热” 都不会长久,正如稻田里的稻穗,在经历最烈的阳光后,才能饱满成熟;人在经历磨砺后,方能沉淀出从容的底气。

大垵堂提醒您:在这个暑气蒸腾的节气里,不妨学学古人的智慧:不与酷热对抗,而是借自然之力调理身心;不抱怨环境的燥热,而是在蝉鸣雨声中,品一杯伏茶,读一首小诗,在极致的热烈里,寻一份向光而生的从容。毕竟,最热的日子里,藏着最饱满的生机;最难耐的时刻后,总会迎来清爽的转机。

【温馨提示】

敬请患者家属先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经医院名医治疗,毫无效果的情况下,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前往大垵堂门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