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2025-06-20 17:50:51 来源: 大垵堂|食疗养生|惠州养生堂|惠州中医|膳食养身健康一生_惠州市春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蝉鸣蛙噪中的时光智慧
老人们常说,夏至是 “阴阳争,死生分” 的转折点
蝉在枝头拼尽全力鸣叫,是为了抓住盛夏的热烈;
田间的麦穗颗粒饱满,正等待着农人开镰的号角;
池塘里的荷花初绽,蜻蜓早已立上头。
古人观察到,这一天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于是称其为 “夏至”。
古老历法中的阴阳哲学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上古先民通过圭表测影,发现夏至日正午的日影最短,标志着阳气达到极盛,此后阴气开始滋长。《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古人以 “夏为大,至为极” 定义此节气,认为这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刻,却也暗藏 “盛极而衰” 的自然法则。
在传统阴阳五行理论中,夏至是 “阳极阴生” 的关键节点。就像《周易》里 “复” 卦所揭示的循环之道 —— 阳气虽盛极一时,但阴气已在地下悄然萌动。这种 “物极必反” 的智慧,贯穿于古人对天时、人事的认知中,提醒人们在热烈的夏日里,也要懂得收敛锋芒,顺应自然节律。
烟火气中的生活美学
宋代《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夏至食麺,俗谓‘辟恶”。古人认为,夏至日吃面食可 “辟恶”,暗含以面食的 “绵长” 对抗暑热 “酷烈” 的智慧。新麦磨粉制成的面条,既是对丰收的感恩,也取 “面条长长,顺时纳福” 之意。
与自然对话的古老仪式
夏至曾是民间 “夏祭” 的重要日子,人们以新麦、果蔬祭祀祖先,祈求消灾年丰。这种仪式感,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先人的追思融为一体。
《清嘉录》记载,夏至日 “士大夫家设冰筵”,古人用冬天贮藏的冰块降温,文人雅士则以 “浮瓜沉李”“临池赏荷” 等方式消暑,在炎热中寻得一份雅致。
宫廷与民间皆有夏至赠扇的习俗,团扇、折扇上绘有山水花鸟,既实用又具审美价值;佩戴装有藿香、薄荷等草药的香囊,既能驱虫避秽,又寄托了 “辟除不祥” 的美好愿望。
民俗中的阴阳哲学
古人在夏至日有 “忌大兴土木”“避免暴晒劳作” 的讲究,认为此时阳气外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过度劳累易损伤元气。这与中医 “夏养于阳,动静有度” 的理念不谋而合。民间还有 “夏至秤人” 的习俗,用秤称量体重,观察夏季身体变化,暗含对健康的重视与对生活的仪式感。
根据《黄帝内经》“夏气与心气相通” 的理论,夏至宜多食酸味(如乌梅、山楂)收敛浮阳,少苦寒(如苦瓜需适量)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常食山药、莲子、粳米等健脾祛湿之品,如莲子百合粥,既能养心安神,又可应对暑湿。
推荐 “三豆汤”(绿豆、赤小豆、黑豆),绿豆清热,赤小豆利湿,黑豆补肾,三者搭配可调和暑热对人体的损耗。注意体质虚寒者可少用绿豆,或加入适量生姜平衡药性。
顺应夏季 “夜卧早起” 的规律,可适当晚睡(但不超过 23 点),清晨早起吸收自然阳气。午间需小憩 15-30 分钟,“子午觉” 可养心神、恢复体力。
空调温度不宜低于 26℃,避免直吹颈部、腰腹等部位,以防风寒湿邪入侵。古人用艾条温灸 “关元穴”“足三里”,以激发阳气、增强免疫力,现代可尝试艾灸或热敷(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轻清舒缓,忌大汗淋漓
夏季运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以散步、瑜伽、八段锦等 “慢运动” 为主。八段锦中的 “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可拉伸脊柱、调和气机;散步时配合深呼吸,有助于心肺功能的调理。需注意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避免饮用冰饮损伤脾胃阳气。
以静制躁,心若莲开
夏至时节,阳气浮越于外,易使人情绪烦躁。可效仿古人 “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的心境,通过习字、绘画、听古琴等方式静心。《遵生八笺》中提到 “夏三月,须念虑静安,以养其心”,保持心情舒畅,可使体内阳气得以疏泄,符合 “夏气养长” 的自然之道。
夏至不是夏天的结束,而是盛极而衰的开始。就像古人在竹席上摇着蒲扇吟诵 “夏为大,至为极,物极必反”,中国人早就懂得在热烈中预见清凉,在繁盛中守望从容。愿我们在这个最长的白昼里,既能拥抱生活的热烈,亦能习得 “阳极阴生” 的智慧 —— 如池塘里的荷花,一半盛开,一半待放,在时光的流转中,活出生命的圆融与丰盛。
敬请患者家属先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经医院名医治疗,毫无效果的情况下,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前往大垵堂门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