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宫廷政变流亡十九年。在最艰难的时刻,随行臣子介子推竟割下大腿肉为其煮汤续命。这一 "割股啖君" 的举动,成为后世忠义精神的象征。
重耳归国即位(晋文公)后封赏功臣,却唯独遗漏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却意外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柳树下。悔恨的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 "寒食节",禁火寒食以表哀思。
至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形成既有慎终追远的肃穆,又有踏青郊游的生机的独特节日。惠州地区至今保留 "食艾粄"" 插柳 " 等习俗,将千年文化记忆融入日常生活。这个故事如同清明时节的雨丝,既浸润着历史的厚重,又滋养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解析:
虽未直提"清明",但清明属仲春之末,此句强调春季应顺应阳气升发,早起散步、舒展身心,符合清明踏青养生的核心理念。被发缓形即指放松衣冠,调节情志,暗合清明祭扫后郊游的习俗。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它始于周代,反映着自然节律变化。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5°,气温回升,春耕开始,万物清明。清明二字,又指,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汽清景明,意思就是自然万物,在这个时间会表现出清洁明净的感觉。扫墓祭祖: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清扫墓地周围的杂草,供奉鲜花、祭品,焚烧纸钱,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之情。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寓意着家族的传承和延续,提醒人们不忘本,铭记祖先的功绩和恩德。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会走出家门,到郊外漫步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踏青习俗一方面是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顺应天时、亲近自然的理念,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人们能够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插柳:清明插柳的习俗由来已久,人们会在门前、屋檐下或头上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鬼辟邪,这源于柳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古人认为它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抵御邪祟。同时,柳与 “留” 谐音,也有挽留春天、留住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放风筝:清明期间,春风和煦,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心愿和祝福,然后放飞到天空中。当风筝放飞到一定高度时,人们会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寓意着将自己的烦恼、疾病等不好的东西带走,带来好运和幸福。
吃青团:青团是清明时节的传统美食,它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等馅料制成的。青团的颜色翠绿,口感软糯。吃青团的习俗不仅是因为清明时节正是艾草生长旺盛的时候,取材方便,还因为青团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延续,人们通过食用青团,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身体健康、平安顺遂。